房玄龄道:“这个位置十分好,正好临着东市,就在盛唐集团边上。”
其他人也纷纷表示。
虞世南说:
“常乐坊虽然在东市边上,却不如东市繁华,但却是出奇的灵境,又可以看到城外的景色,不为喧嚣所打扰,我以为,在这里建大学,那是最好不过!”
“我认可虞世南的说法,读书自当要安静,不可放置于闹市之中,否则可能会被世俗之气所染!”
像是平康坊,大部分的青楼都在那里安置。
如果大学造在那里的话,确实是不合适。
这一点,李愔也有想过。
其他人也是表达了他们自己的看法。
这一点,大家都是认同的。
房玄龄问:“那第二点呢?”
“第二点,关于审批的事,这里将是大唐最大的一座大学,所以,建筑上面会有十层以上的高楼……”
说到这里时,大家都明白了李愔想要说什么。
房玄龄直接说:“这一点,一会儿我便入宫中与陛下说起,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,应该批复才是。”
“是的,我们也会入宫中与陛下提及此事!”
“是的是的,子立先生,这一点,就让我们来做就行了!”
这就是让他们一起出来的原因之一了。
没有想到这些人这么上道。
让人意外又惊喜啊。
如此一来,那就是太好了。
这时,有人问:“那第三呢?”
“第三呢,我有一个请求!”
众人安静。
一会儿过后。
“子立先生有话直说,只要用得到我们的地方,我一定会尽全力!”
“是啊,子立先生有需要尽管说,我会做到的!”
“可不是,子立先生为了大唐做了这么多事,有啥事直接说,我会帮的。”
几乎是所有人都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大家是一致的统一。
一边的孙思邈十分欣慰的看着眼前的情况。
而李恽则是有些感慨。
这就是得道者多助啊。
“很好,大家这么说,那我就说明了。”
李愔十分满意于大家的表现。
这么说的话,那自己就不客气了。
“接下来,我要建的大学,可以容得下两万人以上的学生。这些学生,都要是二十岁以下的学生。”
这种规模,已经是十分之大了。
古代的大学,顶天也不过百人之数。
这么多人的话,那一切可不简单。
同时,他强调了二十岁。
毕竟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给年纪大者。
要知道,《汉书》有语:“太常**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,补博士弟子。”太学里面的经师每一年都会在各地选取年满十八,品行端庄且学识过人的青年进入太学。
其次是“郡国举荐”,即地方官举荐当地出色的学生入学。此外还有经考试选拔的,或因父辈在朝任职而得以入学的等。
学生的年龄跨度很大,既有十几岁的少年,也有五六十岁的老人,可见在当时人们就意识到学习是与年龄无关的,只要有好学之心,人人都可得到学习的机会。
这是现在大学的处境。
但李愔不这么做。
年轻人才有活力,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。
但并不是说年纪大了不行。
只不过他们受到了现有知识的束缚。想要改变,十分困难。
而年纪小者,接受能力强。
大家听着,没有人发表意见,因为大家知道,李愔这么做的目的一定是有想过的。
他接着说:“所以,我要你们帮着介绍师资,一切有才之人,都可以介绍来大学之中任职!”
他这么一说,众人恍然大悟,原来是这样啊。
李愔看着大家,希望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答案。@B